常青之友 常青之友
向西方人宣教
一談到宣教,一般都是到相對落後的地區去;很少華人教會會向西方人宣教。很多華人教會身處西方國家,但絕少向該國的西方人傳福音。
一想到西方,華人(甚至所有非西方人)都有個結,就是在心理方面已經輸了,因為西方人比我們高大、長期比我們先進、甚至侵略過我們。更何況,是西方人首先把福音傳到中國。宣教,本來就是西方的事,現在我們才跟了上來。他們仍是我們的老大哥。
但今天,西方早已不是所謂「基督教國家」了。大多數西方人不是冷落基督教,便是敵視基督教。青年人對聖經毫無認識。在西方人的教會中,你會發現,亞洲人(主要是華人)佔的比例,遠超人口的比例。西方早已成為宣教地區。可惜大多數華人基督徒,根本沒有感動要向周圍的西方人傳福音,甚至想也沒有想過。
感謝神在這方面給我很多體會。我年青時往德國留學,參加慕尼黑的德國人教會和青年團契(當時德國沒有華人教會)。我和德國的弟兄姊妹打成一片,經常和他們一同傳福音,在團契裡帶了很多青年人信主。後來我在美國讀神學,和太太住在一對美國夫婦的家中三年之久,并參加美國人教會,和美國的弟兄姊妹們一同向海外留學生傳福音,特別是來自南美洲的學生。在神學院,我的實習是跟隨 Young Life 到籃球場向中學生傳福音。
畢業後又再往德國攻讀神學博士,并在杜平根市參加德國人教會。他們邀請我經常講道,也有很多其它城市的教會請我講道。德國人不歧視華人,而且很尊重中國文化。一旦他們發現你有講道的恩賜,很多教會都會邀請你,並且還覺得很光榮。德國人很奇怪,不善於講福音,而我的講道往往有福音性,使他們十分接受,并把我的錄音帶給未信的朋友聽。我還與一位醫生在他家舉辦福音性查經,帶了幾個人信主。
二十多年前我來到澳洲,主要服事華人教會,但經常獲澳洲教會邀請講道,特別是講佈道會。我和太太常常探訪我們的鄰居,關心他們的需要。兩年前我們搬入「退休村」。村內兩百多人,只有我和太太是華人。我們入村的目的,也是向澳洲人傳福音。
村內有查經班,剛由一位很熱心的澳洲姊妹接手。她一發現我是牧師,并有傳福音的恩賜,便邀請我來主領,因為參加者不乏掛名的基督徒,以為有好行為便可升天堂。神又給我打開福音的門了!
經過多年在美、德、澳的經驗,神讓我們看到很多福音果子。讓我分享一下向西方人宣教的秘訣:
一:心理動力
這是最基本的。很多華人在西方國家,動不動便說被白種人歧視,連基督徒也往往如此。我不會完全否定有歧視的存在,但假設人家歧視我們,在心理上已經輸了,更不會向他們傳福音。很多華人基督徒遇見西方人,也無心與人交往;與他們交談時,也往往草草了事。
很多華人沒有想過,西方人也是人,也有痛苦、失敗和孤單。只要我們關心他們,他們一樣會接受。我和太太住在西方國家多年,無論在什麼場合,我們往往反客為主,主動走過去和一位新來的人打招呼,并歡迎他們。他們以為我們是工作人員,一問之下,才發現我們也是新來的。這位新來者便對我們有很深的印象,下次看見我們時便覺得很親切。在我的語言中,從來不把西方人稱為「鬼佬」、「洋鬼子」,也不會說「日本鬼」或「黑鬼」。聖經要我們愛神愛人;人是不愛鬼的;只會怕鬼。把別人稱為鬼,就很難愛他們了。
我身體瘦弱,雙手很小,與西方人握手時特別感受到他們有粗大的手,但我並不退縮,反而主動地關心他們、聆聽他們的痛苦。所以多年來,很多西方人都向我們傾訴他們的心事、需要和痛苦。這種主動的聆聽,使我們交到很多知心的西方朋友,而且讓我們更明白西方文化,以致向西方人講道時 – 特別是講佈道會 – 容易打中他們的心。
二:使命動力
保羅能夠「在什麼人中作什麼人」(林前9:19-23)。為什麼他能適應各種文化和階層的人士呢?有一個原因,就是他的個人使命「凡我所行,皆為福音」(23節)使他如此。並非他對文化有濃厚的興趣,也並非他很開通,當然這些都對,而是他的福音使命感。
很多華人移民時,不是帶著使命移民的,而是為了尋找更好的生活。這本身并沒有什麼不妥。但沒有使命的人,適應能力會偏低,常常覺得被歧視,把自己視為二等公民,躲在華人的圈子裡,甚至弱化了後代。一位弟兄告訴我,說他來澳洲七年了,仍然未適應澳洲的生活。我直接指出,說他一定沒有使命。他嚇了一跳,但卻承認了。數年後,我又遇見他。他高興地對我說他現在有使命了,因此也適應了澳洲的生活。
保羅到處去宣教,從來不會不適應某地的天氣、食物或文化。甚至坐牢被打,也不說很不適應監獄的生活,反而向禁卒傳福音。為什麼他的適應能力這麼強?就是因為使命。如果我們有福音使命,則不論在華人、西方人、日本人、印度人中,也能自然地向他們傳福音。使命,是進入異文化最好的動力!
三:時代動力
西方教會把世界未得之民放在10/40視窗中。這樣,就把歐洲、澳洲和加拿大排除在外了。似乎,這些西方國家就不需要福音了。其實,以基督徒的人口比例來算,中國很可能比他們有更多基督徒。他們很多的所謂基督徒,是嬰孩時受洗,以後便很少踏入教會的那種文化基督徒。
今天在西方,亞洲人 – 特別是華人,比較容易信主。大學裡的福音事工很少能吸引當地的白種人,反而很多華人參加。BSF (查經團契)開始時主要是西方人參加,現在在很多地區,華人的參加者反而更多。西方已進入後基督教時代;大多數人對教會採取漠視、甚至敵視的態度。以人口比例來說,華人基督徒比他們還多。還有一個現象,就是西方人教會已經有華裔(在當地出生的華人)牧者來牧養他們。新加坡不少英語
好的牧者在西方國家的大型聚會中擔任講員。美國的Francis Chan,澳洲的Sam Chan,都廣泛地被西方人接納。
換句話說,時代已經變了。神正在興起很多華人,并把福音的棒子交給我們。這是時代的呼喚,也是神的工作,應該成為我們的動力。
結論:愛的動力
以上提到的三種動力,說穿了,不如說是愛的動力。只要我們有愛心,不論對方是什麼種族的人,我們都會向他們宣教。早期的猶太基督徒,多數只向猶太人傳福音(徒11:19)。彼得向哥尼流傳福音,要費一翻唇舌,才平息同胞的批評(徒11:18)。這種文化保守主義的作風,導致猶太基督徒經過數代後,便完全消失。這應該成為我們的警戒。
有人誤會我太西化,其實我熱愛中國文化,對中國文化的研究比一般人深入。我沒有英文名,主要還是服事華人教會。不過我不會錯過向任何民族傳福音的機會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不要浪費這次疫情
張吉成牧師
一月五日出門到海外進行第三十三次的宣教與培訓。墨爾本常青大學的同工來短信告知,疫情目前仍是十分嚴重,要我寫一些鼓勵的話激勵我們的師生、董事、義工。
在此,提出三點如何面對影響人身心靈平安的疫情,讓我們可以如何不浪費這次疫情:
一、如果你不相信疫情是上帝允許的 ,你就浪費了這次疫情。凡事發生都有上帝的允許。
「若是你們的父不許,一個麻雀也不能掉在地上。」(馬太福音十章29節)
這節經文,耶穌告訴門徒,無論他們將面對什麼景況都不要害怕,因為天父每時刻都看顧他們。耶穌說:“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嗎?若是你們的父不許,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。……所以,不要懼怕!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。”
上帝對一隻小鳥都如此惦念,祂當然比你和我還更加在意。故此對疫情的發生和局勢的變化,不必緊張,不要害怕,上帝允許必要看顧。讓我們有信心、有勇氣去面對。親愛的天父,謝謝祢一直看顧、守護着我們。
二、如果你花太多時間閱讀關於疫情資訊,卻沒有足夠時間讀神的話語,你就浪費了這次疫情。了解關於疫情情況並沒有錯,如導致了解神的熱情減少,就必受虧損。
「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,晝夜思想,這人便為有福。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,按時候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。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。」(詩1:2-3)
新年第一天,我們都向人新年祝福,也希望自己新年蒙福。真正的福到底是什麼呢?每個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。今天靈修經文詩篇第1篇第2節告訴我們,惟喜愛耶和華的律法,晝夜思想,這人便為有福!也就是說,唯有喜愛神的話,晝夜思想神的話,就是有福的人!怎麼說呢?
詩篇說,他要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。栽這個字表明樹要重新調整位置,不是仍舊在原本生長的位置。栽在溪水旁,就是樹要重新調整到與溪水相連。耶穌說,我是生命的水,對我們人生來說,就是要與耶穌這活水相連,與耶穌的靈和耶穌的道相連。這樣的人生,才能真正“按時候結果子”,有聖靈的果子;“葉子也不枯乾”,面對任何乾旱嚴冬的環境,葉子仍然常綠,生命可以勝過任何苦難和挑戰。“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”,就是做神所預備叫我們行的。每天喜愛神的話,晝夜思想神的話,就能幫助我們像一棵樹栽在溪水旁,按時候結果子,葉子也不枯乾。凡他所做的盡都順利。
感謝天父,梹城一位牧師的長女,沒有浪費這次疫情,分享了537天靈修,唱了537首歌💖
三、如果你沒有好好利用這次疫情,讓它成為基督真實和榮耀的見證,你就在浪費這次疫情。
基督徒不是偶然出現在任何一個地方的,他在任何處境都有神的美意。今次疫症讓我有機會到新加坡宣教與培訓,在兩次聚會,我跟他們分享「在新年以基督為中心」和「在疫情中看到神的恩典」。作為基督徒,新的一年我們人生目標是「以基督為中心」。為什麼要以基督為我們人生的中心?
如果你的生活以金錢為中心,會活得很苦;
如果你的生活以兒女為中心,會活得很累;
如果你的生活以事業為中心,會活得很忙;
如果你的生活以世界為中心,會活得很痛;
如果你的生活以娛樂為中心,會活得很悶;
如果你的生活以耶穌為中心,會活得很幸福。所以聖經詩篇16篇,大衛王說:
「神阿,求你保守我,因為我投奔於你。
我對耶和華說,你是我的主;我的好處不在你以外。論到地上的聖民,他們是尊高的人,是我所最喜悅的。
以別神代替耶和華的,他們的愁苦必加增;他們所澆奠的血我不獻上,我嘴脣也不題別神的名號。」(詩16:1-4)
讓新加坡的教會信徒,人窮則呼天,所以疫情也是見證神榮耀的好機會。
再次,鼓勵常青大學師生,同工,義工,新的一年信靠上帝,以樂觀的心態面對疫情,相信凡事都有上帝的美意,一切的危機會轉為機會。
張吉成牧師
墨爾本常青大學名譽校長
2022年1月10日寫於新加坡